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

 林毓生的閱讀書單 《明報》副刊 2022.12.7 摘自〈林毓生論魯迅 (上)〉

林毓生 (1934-2022) 繼余英時、張灝而去。

1961年,林毓生在美已及半年,向老師報告閱讀書單,全都是經典著作,其中有:

柏拉圖 《理想國》; 修昔底德 《伯羅奔尼撒戰爭史》; 洛克 《政府二論》; 

阿克頓 《自由與權力》; 皮雷納 Henri Pirenne 《歐洲史》; 

托克維爾 《舊制度與大革命》; 韋伯 《社會學文集》; 《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》; 

莎士比亞 《哈姆雷特》; 《奧賽羅》; 《李爾王》; 

陀思妥耶夫斯基 《卡拉馬佐夫的兄弟們》;  司湯達 《紅與黑》。

起初,林毓生覺得要讀這些文學經典,不對自己胃口。但半年下來,「現在覺得從前那種急功好利的想法是淺薄的,這些典籍實在是西方文化的raw materials (素材),比後人的 interpretations (解說)重要得多,是我們對西方文化有了解興趣的人所必須的。」

林毓生認為偉大的文學作家之所以偉大,就是針對人的處境發言,而且對人的見解深刻;文學作品常能表現一個特殊時代的special quality。

殷海光則認為 「第一流的文學著作固然不是純知識,但刺透人生角落之深,啟發想像力之激動作用,遠非普遍性的知識所能及。」

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

 近年的每年,從賣木頭製作傢私的鋪頭TREE免費取來座枱日曆兩本,一本看日子記事,一本看與木頭傢私有關的設計照片。

這本月曆每月有一小段名人智語,幾有啟發。這裡先抄錄2022年的12小段。

January: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, you never know what you're gonna get.  Forest Gump.

February: Love recognizes no barriers. Maya Angelou, poet. 

March: The sky isn't the limit - the sky has no limit. Sarah Barker, astrophysicist.

April: You don't have to see the whole staircase, just take the first step. Martin Luther King, Jr

May: Let us make our future now, and let us make our dreams tomorrow's reality. Malala Yousafzai.

June: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 who do. 

          ------ Steve Jobs.  

July: It takes sunshine and rain to make a rainbow. There would be no rainbows without sunshine and rain.

         ------ Roy T. Bennett

August: Age is of no importance unless you're a cheese. Billie Burke

September: Trees are our closest relatives. What trees exhale, we inhale; what we exhale, they inhale.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They are half our respiratory system. Mohith Agadi.

October: A smile is a curve that sets everything straight. Phyllis Diller

November: You're only given a little spark of madness. You mustn't lose it. Robin Williams

December: You are never too old to set another goal or to dream a new dream. C.S. Lewis.  


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

 

不可道說的宇宙本源    ︱ 陶國璋  2022.6. 22  《明報》副刊

我們都熟悉老子《道德經》的首章:「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;……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」老子為何以「道」不可道說來對「道」的形容?

當人面對一個事物,首先視之為對象,觀察它的性質,以形成有關該物的知識。所以我們從正面認識事物開始,不斷累積對世界的認知。古代的哲人卻相信語言是有限的,它不能夠形容宇宙的本源。老子以圖象語言來描繪此大道。整全性的「道」充滿他的心緒,它是有,但說不出怎樣的有;它存在,但又說不出它存在於何處;它是什麼,不,它不是什麼,它不能說出來。因為我們必須透過對其性質的形容等方式始能陳述對象的存在境況,而它正正不可思、不可議。哲人欲歸於沉默,退藏於密,卻道:「道可道,非常道。」

跟孔子差不多同期的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 (Heraclitus, 約公元前535-475) 說:「如果你不聽從我本人而留意於邏各斯 ( Logos) ,那麼你就會聰明地說:一切是一。」( All things are one),其中 the One 與老子的不可道說中的「道」,乃至《奧義書》所說的「我」(Atman) 都運用了辯證的方式來遮詮。

邏各斯,後來演變成邏輯一詞。但古希臘的邏各斯卻難寄諸言,它本身亦是言說。所謂「一切是一」此中的「一」,就是指邏各斯。「一」貫穿所有事物,而經驗中一切的對立皆統合其中。邏各斯本為聚集、收集 ( collecting) 之意,所以它之包涵一切的事物並非靜態的涵攝,其中有相反相成的道理。

赫拉克利特在斷簡中又說:「海水是最純潔的,又是最不純潔的。對於魚,它是能喝和有益的;對於人,它是不能喝和有害的。」

「一般人永遠和邏各斯在一起,但卻老是離它而去,人雖在場而又不在場。」他的意思是,人類進入文明之後,便遺忘了宇宙的本源。」

人類只能以自我的角度看待世界,於是一切皆落在相對的知識關係之中,人之尋求終極問題,並不完全是為了滿足好奇心,當人真有能力涉獵到相當豐富的知識後,始發覺知識與存在之間,仍存著一道鴻溝。古代哲人退回自己的感觸世界,體會宇宙的淵博,感受到神秘;人親身領悟存在的神秘,始有信心相信現實生命、知識界域以外的存在。可是信心是主觀的,他惟有盡其最後的努力,以一種「超知識」的可能,直接面對本體的存在世界。冀望以辯證的方式,達至生命的解決。從根本上說,這是一種人對天地之愛慕。

人可以怎樣愛慕天地宇宙呢?事實上,我們仍無法把握什麼是神聖,什麼是生命的大徹大悟。只不過,存在的焦慮足以推動我們邁入哲學反思之途,進而進入哲學中形而上學的求索,因為真正的形而上學,其實就是盡人心中一切可能,找尋存在整體的真相。

 LaMDA 敘事學   | 黃念欣 《明報》副刊 2022.6.21

Google 工程師Blake Lemoine 未經同意發布與人工智能對話機器 LaMDA (Language Model for Dialog Application) 約500字的對話,並以此提出 LaMDA是「有感知的」(sentient) 。。。。。。

工程師以宋代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卷十七「問:大悟底人為什麼卻迷?師曰:破鏡不重照,落花難上枝。」問 LaMDA如何解釋。 LaMDA首先說未聽過這故事。。。接著說:「一個智者一旦開悟,或覺醒到實相,就永遠不會喪失,他們可回到凡人狀態,但只是為了做事和幫助別人,然後便回歸悟的境界。」工程師再問何謂「破鏡」, LaMDA說出以下精彩總結:enlightment is something you can't unlearn once you have acquired it. 一旦學成了一樣東西,你無法「反學習」 (unlearn)它,此為啟蒙!

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

誰輸了道理,就輸掉一切!

劉銳紹 《明報》     2010.6.4 


 在過去21年裡,紀念「六四」的背後其實隱隱貫穿著一條線,就是記憶與忘懷的較量、真理與歪理的比併、良知與奴性的對決。幸好,21年來的結果都証明一點:誰輸了道理,就輸掉一切!

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

尋求整體的存在 陶國璋 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助理教授 《明報》副刊 2022.6.1

 

遠古的哲學家,心無旁騖,每夜入睡,企盼漆黑的星空,縈繞入夢。人類普遍都會對宇宙感到神秘,冀望理解存在的整體,哲人都跟常人一樣,初時都易為經驗世界的變化所吸引,或者關心人倫價值,社會平等方面的問題;但是隨著思維哲學的發展,思維到了成熟的程度,哲學家就會內斂隱退下來,開始追尋整體的方法以發潛德之幽光,探問人與天地的關係。

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究竟有否一種整體的方法,讓我們逼近本體晌問題?

奧義書的作者,吠陀的作者,老子,莊子,他們都自覺到知識表達的限制性,我們不能用知識的方法來尋求終極的解決,卻又意識到要獲得一種整全性的方法是近似不可能的事實。這種空懸倒置的感受稱之為珍而上的焦慮。

我們不要為一些形上學的表達所誤導,以為哲人真的已經全幅掌握著絕對的真理,然後向我們宣稱他們的「得道過程」;毋寧說,他們長時間倒懸於存在整體與現實的含糊性之間,時有所悟,時有所感,真正肯定的,仍不過存在本身實在隱密深奧,無法盡知盡表,於是他們告訴我們一些信息:存在其實是陌生的


2022年2月28日 星期一

 無法施法了  馬家輝 明報副刊  2022.2.24

全城禁限,宗教活動亦在受禁之列,想必無法想像昔日透過集體儀式向老天爺求取平安了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一九六三年的大旱,(。。。。。。) 佛教聯合會在跑馬地發動三天「佛教人士祈雨法會」,高僧 大德引領數萬位居士信眾誦念《大悲咒》、《龍王咒》、《勝鬘夫人經》,禮成於《回向文》:

「以此經咒功德,回向三寶龍天,願施甘雨水祭嘉苗,大地田疇皆沃足,五穀豐穰大有年,萬姓康寧俱獲福,普天胥慶樂昇平,福慧圓修無障礙。十方三世一切佛,諸菩薩摩訶薩,摩訶般若波羅密。」

又如天主教,教會發出公告,召喚香港教徒誦念《祈雨祝文》:

「全能至智至仁天主,初造天地,各賦物類本德。生草木五穀,備吾人日用糧。緣我得罪至極,徒受主恩,以致主怒,不降雨澤,滋潤大地,誠為至當。我今認罪,痛悔求救,望息主怒,興雲施雨,以甦我命。遵奉聖意,矢志勉力為善。阿門。」

道教徒當然亦投入心力,荃灣三疊潭旁的圓玄學院,策動了七晝夜祈雨大會,廣設諸壇,開壇前,由圓玄學院趙聿修領眾齊誦《懇雨詞》:

「跪塵埃,禱告蒼天垂鑒原,人秉以天性,有賢有不賢,皆由萬民多戀孿,以致旱劫降眼前。今將小滿景,時雨不降臨,栽插如不實,收獲更艱難。民窮國病情境慮,忠孝負苦命怎全?可憐可憐,是以從儒典,設雨壇,諷經懺,消罪衍,施票寶,賑幽靈,求上帝開龍顏,念在神道設教竟速降甘霖,救眾生哀懇玉王大天尊玄靈高上帝。」

。。。。。。

香港變成一個大戲台,各式各樣的抬神巡遊,跪地拜天,燒鞭燃燈,打齋誦經,念咒放生等戲碼,幾乎天天出現在大街小巷,所有人既是觀眾也是擔憂的演員,而愈擔憂,戲碼演得愈熱烈,再可笑的台詞和曲目亦心甘情願去講去唱,否則心難安,此外也別無依靠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追蹤者

關於我自己